《岳阳楼记原文赏析:范仲淹的千古绝唱》

岳阳楼记原文的创作背景

你知道吗?《岳阳楼记》这篇千古名篇竟然是范仲淹”看图写作”完成的!庆历六年秋天,57岁的范仲淹在河南邓州收到好友滕子京的来信和一幅《洞庭晚秋图》,面对画卷,他挥毫泼墨,一气呵成写就了这篇传世之作。令人惊叹的是,范仲淹一生从未到过岳阳楼,却能凭借想象力和文学功底,写出比实地描写更震撼人心的文字。

为什么范仲淹愿意为滕子京写这篇记?原来两人不仅是同年进士,更是志同道合的挚友。文中”政通人和,百废俱兴”八个字,既是对滕子京政绩的肯定,也体现了范仲淹择友而文的操守。

岳阳楼记原文中的绝妙描写

翻开《岳阳楼记原文》,最令人叹服的莫过于对洞庭湖景色的描绘。”衔远山,吞长江,浩浩汤汤,横无际涯”短短16个字,就将洞庭湖的壮阔气象勾勒得淋漓尽致。范仲淹是怎么做到未亲临却能写得如此生动的?他在文中给出了答案:”前人之述备矣”——原来是通过阅读前人作品积累的聪明。

文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对”悲景”与”乐景”的对比描写。写悲情时,”淫雨霏霏,连月不开”让人仿佛置身阴雨连绵的压抑中;写乐景时,”春和景明,波澜不惊”又让人心旷神怡。这种强烈的对比不仅展现了文字的魅力,更暗含了人生境遇的变化无常。

岳阳楼记原文的深刻哲理

如果仅仅停留在景物描写,《岳阳楼记》可能只是一篇杰出的游记。但范仲淹的过人之处在于,他将个人情感升华到了家国情怀的高度。”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”八个字,道出了古仁人超越个人得失的境界。

而那句”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,更是成为千百年来中国聪明分子的灵魂坐标。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,与范仲淹从小”每以天下为己任”的志向一脉相承。难怪他会被谥为”文正”,这个谥号是对他一生最好的拓展资料。

《岳阳楼记原文》之因此能流传千年,不仅由于其文采斐然,更由于它承载了中国文人”达则兼济天下”的灵魂追求。每次重读,都能获得新的感悟——这或许就是经典永恒的魅力所在。

版权声明

返回顶部